蛎黄,这海洋的珍宝,形态仿佛是小巧的章鱼,体积却仅有指头大小。它们的身躯由两部分构成,上部如同一把展开的圆形折扇,下部则圆润饱满,宛如一串串微型气球;那乳白色的肉体与灰褐色的外壳相映成趣。需经过三年的磨砺,牡蛎才迎来成熟之期,每年冬至前后,便是收获的黄金时节。
在浙东沿海,这片富饶的海域,牡蛎以其捕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生,而宁海西店乡的牡蛎因其体大肉嫩、滋味鲜美,而名闻遐迩,尤为人称道。
西店乡的牡蛎之所以能脱颖而出,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悠久养殖历史的馈赠。象山港尾的西店港,因双山(石孔山)之屏障,风平浪静,成为牡蛎苗的庇护所。凫溪长流,携带着有机物的丰饶,沉积于港湾,化为海涂之肥沃;夏日长日照,催化了食物的分解,滋养着牡蛎的成长。秋风秋雨频仍,与溪水、海咸交织,为牡蛎提供了成长的温床。加之沿海礁石密布,渔家人工抛石,更是为牡蛎苗提供了栖息的乐土。这一切,造就了西店牡蛎卓越的品质与丰盈的产量。
牡蛎肉,柔嫩多汁,营养丰饶,蕴含氨基酸与维生素,蛋白与脂肪易于吸收,是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,乃至老幼的理想食物,被誉为“动物牛奶”。西店人对于牡蛎的食用方法颇为讲究,其中火煨之法尤为独特——将带壳牡蛎与碎石一同投入火堂,八九分钟后,便可撬开壳盖,见那热气蒸腾、清香诱人的蛎肉,风味无与伦比。家常吃法则是将蛎肉洗净,佐以调料,其味脆、香、辣、鲜、甜,五味俱全。
此外,牡蛎炒蛋、蛎肉紫菜汤、蛎肉鲜丝羹等佳肴亦为西店人津津乐道。牡蛎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,更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——其肉可提炼为高级调味品“蚝油”,壳可入药,也可炼制成蛎灰,制成优质建材。
牡蛎,全身是宝,西店渔民数百年前便开始了养殖。清光绪年间,《宁海县志》已有记载。自解放后,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养蛎业更是蓬勃发展。采用“桥石养蛎”法,让水泥条如桥梁般立于海涂,扩大了牡蛎苗的附着面积,为养殖业的拓展奠定了基础。如今,西店蛎田面积已逾八千亩,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,成为养殖业的翘楚。西店渔民更试养大号太平洋牡蛎,成果喜人。展望未来,西店牡蛎养殖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